山是大地沉积的历史,是大地凝结的思想。山是大地隆起的地标,是大地耸立的旗帜。山是大地指向天空的灯塔,是道路、河流的方向。一个地方,如果有座山,这个地方就有了依靠,有了护佑。这个地方的人就生活的踏实、安泰。犹如母亲守护摇篮,父亲注视儿女成长。山撑着这片地方的天,护着这片地方的人。阜康境内有博格达山,那是这块地方最大的福源。
博格达山是天山东部的最高峰,海拔米,三峰耸立,直插云霄。其天生的地标性,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冰山水源的资源性,世代的人们以山为核心,绕着山生活,迁徙。博格达山在世人的生命中活成了神。特别是信仰萨满教的古老猎牧民族,坚定不移的相信,这山是神山圣域,通天之地,兴邦之地。称之为“昆仑”、“祁连”、“腾格里”、“博格达”,皆为“天之山”,深表敬畏之意。其东侧的鄂博梁上大型祭祀葬马坑;环博格达一周几乎连片成圈的历代民族留下的石堆墓、石圈墓、石棺墓、胡须墓、土墩墓等大量墓葬群;皇家、地方、信众修建的不同方位的山神庙、祭祀台;遍布每条沟谷的岩画;火烧灰烬的聚落遗址等丰富的人类遗存,全仰仗这座山的存在而存在,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博格达峰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路标,是西方与东方,北疆草原文明与南疆绿洲文明交汇的轴心,被西方旅行家称为大地之轴。作家刘亮程先生形象地形容:从空中俯视,博格达山宛如平放在大地上的一盘车轮,河流、沟壑、道路犹如辐条四散开来,博格达峰正是这盘车轮的轴心,控御、牵动着这里的交汇、交流、交锋、交融等一切。
在绵延公里长的天山中,博格达峰属于人们认知较早,知名度较高的名山。只是不同民族赋予它不同的称谓,《魏书》中记:“(高昌)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隋书》中载:“(突厥)易勿真莫何可汗,据贪汗山”。魏、隋俱称贪汗山。《史记》中有天山、白山之说。《唐书》称为时罗漫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研究认为,隋唐时的天山应指博格达山。当代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也有论著称,汉代之际的昆仑山当指博格达山。宋元之时有金岭、阴山、灵山之称。明清时称为博格达,蒙古语“神灵之山”。
这座西域镇山,历代领受着来自民间、皇家的祭拜,到清代乾隆年间列入国家祭祀,规格与五岳同,成为象征国家意义的名山大川。萨满、儒、释、道各教派都从自身的精神信仰出发,赋予博格达山诸多文化内涵。“三峰并起,形如笔架”,儒家在阜康城建了文峰塔,希望这里地灵人杰,文脉畅通,人才辈出。清代还建了“博山书院”。佛光乍现,博格达山时不时的以天象奇观,表达佛祖显灵,佛光普照。道家更是建观修宮,静守山林,用一生一世的清修,汲取灵山圣水的精髓,座化成仙。
诗人周涛先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