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六盘山西麓、葫芦河东岸的单家集,三山环抱,两川相连。
在这里,能看见新农村的白墙红瓦房,听见牛羊市场的繁忙,柿饼饼、油馓子、盖碗茶、生汆面,这些泛着香气的名字,如同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活力。
曾经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驿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续写了一幕又一幕动人的红色往事。
累累弹痕诉往昔
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向东南沿着川道区公路行进40多公里,来到单家集。只见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在主街一侧,单家集革命纪念碑巍然挺立、庄重肃穆,碑体正面“人民救星伟大领袖”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单南清真寺古朴大气,寺前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一处保存了84年的灰砖布瓦建筑,镶嵌方格窗子的西厢房木柱子、木窗格上,记者看到各处散布的不规则弹痕,隔壁房子木门上也有多处弹孔。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介绍,“这些小洞,是毛主席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部队飞机轰炸留下的。”
年9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甘肃岷县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部队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中记载: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
当毛泽东率领部队行进到离村子约二三十里地时,夹道欢迎的回族群众端着水迎面而来,进村后,毛泽东顾不上行军劳累,就去拜访陕义堂清真寺,与阿訇促膝共叙军民情谊,并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毛泽东给阿訇和在场的回族群众讲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尊重回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文经典、主张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阿訇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招呼村民给红军腾房子,粮食也照市价卖给红军,并盛情邀请毛主席在清真寺吃饭。毛泽东道谢说:“不打扰了!”便同其他领导一起走出了清真寺。
当晚,山区10月寒气逼人,可是大部分红军指战员都露宿街道两旁的屋檐下,这让回族群众深受感动,有的把自家的棉袄、毛毡拿出来盖在红军战士的身上,还有的生起了火为红军战士驱寒。毛泽东住在清真寺旁张春德家中的西厢房里。“村民敬重毛主席,当晚炕烧得太热,毛主席不习惯睡热炕,张春德就把门板拆下来垫在羊毛毡下。”单云指着门板的弹孔告诉记者,毛泽东和红军离开单家集3个小时后,国民党的飞机投下7枚炸弹轰炸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爆炸地点离毛泽东住过的房子不足3米,在西厢房的门板上留下20多处弹痕。
在西厢房中望去,土炕上铺了几块木板和羊毛毡,一张不足80平方厘米的餐桌,摸上去厚实,掂着沉重。“外墙的泥巴涂了好几次,贴在窗棂上的白纸也经常更换,但厢房和毛主席住过的房子的主构架及室内陈设从没有动过。”单云说,室内一切都保持了红军过单家集时的原样,今年4月,单家集还建成了单家集村史馆,5月份出版了西吉县第一部村志——《单家集村志》,以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将台堡广场。
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单家集,有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这个家庭追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四代人传承红色文化、塑造红色家风,成为了当地一面鲜红的旗帜。
单秀明老人是这个家庭的长者,今年73岁的她精神矍铄,满面笑容。“我在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单秀明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因为她生长在红色革命圣地单家集,也源自从小受到母亲红色基因的熏陶和影响。
单秀明的母亲许维英18岁时从甘肃秦安县讨饭到了单家集,嫁给了一位单姓人家。至年,毛泽东、吴焕先、程子华等红军领导人率红军三过单家集,撒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单秀明的母亲就是在此成长起来的党的女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女性都勇敢担当了村妇救会主任和村贫协主席。她发动单家集的妇女为红军做军鞋,为抗美援朝炒炒面,也是单家集第一个入党的妇女,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妇女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母亲在年国庆节时,随少数民族代表团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接续奋斗促发展
在时空轮替里,不断传承的是单家集发扬光荣传统的红色基因;在历史推进中,始终坚定的是单家集人团结互助奋斗的铿锵足音。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单家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牛羊贩运和屠宰加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单家集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远销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十多个省(区)和周边地区,形成了以牛羊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并向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了宁南山区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村级畜产品交易市场——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目前年交易肉牛约20万头,交易额近40亿元。年,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年屠宰量10万头的标准化屠宰场,做好肉牛分割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草畜产业、特色冷凉蔬菜、“三粉”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如今,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下,单家集山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均收入在西吉县乃至南部山区都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我们村现在可‘牛气’了!”单家集单南村村民单志义说,村民养牛、种青贮玉米、建腌草池、贷款买牛都有各种扶持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攒劲”!
制作粉条。
★
★
跟党走,日子越过越红火
单秀明的血脉里流淌着英雄母亲的凌然傲然,红色基因塑造了单秀明不屈不挠的精神。西吉县是苦甲天下之地,当时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年,单秀明被县农技推广站聘为农技站技术推广员。年,她动员40名能当家的妇女推广种植了60亩西瓜,当年亩产公斤,成为了当地的新闻,结束了兴隆镇不能种西瓜的历史,如今种植西瓜、蔬菜成了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过程中,单秀明发现农村女娃娃生存的困难,她们既缺乏教育,又是开发最不充分的人力资源。于是经过多方努力,兴隆回族女子职业教育中心成立,通过培训班的带动,绝大部分家庭都脱了贫,妇女们都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在接任单南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职业专长,带领村民科学种田,地膜玉米套种小麦,对资金上有困难的还帮贷贴息贷款,使单南村的良种推广达到了%,产量提高了50%,村民个个竖大拇指称赞……
“我母亲的名言是做人要诚实,干事要踏实,说话要实事求是,干任何事跟党走,按政策办事,永远不离党的路线。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我也一直讲给我的孩子、孙子们听。”单秀明骄傲地说,她的四个孩子,三个有大学文凭,一个有中专文凭,分别在卫生、电力、教育战线为国家做贡献。她的女儿、儿子、媳妇、女婿八个孩子,四个是共产党员。四个孙子除一个在上初中外,其余三人都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并且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年8月-年10月底,西吉县的多个乡镇留下了红军足迹,他们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同各族群众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在这里播下红色火种,还留下了致富“法宝”。兴隆镇副镇长赵强介绍,红军途经兴隆镇时,教会了老百姓用特产马铃薯制作粉条。80多年来,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技艺,以兴隆镇粉丝、粉条、粉皮为代表的“三粉”产业如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当地人亲切地将这三粉统称为“红粉”。恒盛工贸扶贫车间的“三粉”无菌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单家集单北村建档立卡户马海者说,在厂里打工,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残疾的丈夫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她很满意。
★
★
六盘山精神
六盘山,古称为陇山,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超过米。年10月5日毛泽东在西吉县单家集与阿訇彻夜长谈,成就了“回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佳话;7日红军向六盘山挺进,在青石嘴遭遇小股敌人,毛泽东果断指挥打了一场漂亮仗;7日晚至9日,毛主席率部队宿营在彭阳县乔渠村,登高远望,构思写下了后来名扬四海的《清平乐·六盘山》。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明珠告诉记者,“六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登顶此山表明红军已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意味着长征的胜利。”昔时,六盘山上,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座大山,获取了长征的胜利;如今,五星红旗映红六盘大地,一代代六盘山地区群众自强不息,在“苦瘠甲天下”之地书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战歌,终于翻越过脱贫的最后一座“高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六盘山精神的精髓,它的内涵是“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攀高峰”。团结奋进即团结一心,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正视险阻,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就是为了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咬定青山不放松,务实求变、激情创业,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断地实现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百折不挠就是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矢志不渝,奋勇前进;始终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就是不满足于以往的成就,不陶醉于今天的功勋,不畏惧于他人的优势,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展现新风采、实现新跨越。
六盘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六盘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呈现。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精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产物和生动体现,具有坚韧、团结、务实、创新的历史内涵。在六盘山的革命活动中,党和红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韧不拔、团结共进、务实求变、开拓创新,这是红军翻越六盘山、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的关键所在。
如今,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六盘山,走一走“红军小道”,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2.5公里的小道上用雕塑群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壮举的18个主要场景。从山脚沿曲径通幽的小道拾级而上,沿途逐一呈现出“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场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将永远铭记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成为激励六盘山区和宁夏的回汉儿女们紧密团结,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接续奋斗奔小康,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年红军给单家集群众传授制作粉条的方法。
★
★
军民鱼水情 回汉一家亲
张国凤
年8月至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路过单家集并驻扎于此,以单南清真寺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留下了“军民鱼水情,回汉一家亲”的红色佳话。
年8月15日,为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多人进入今西吉县境,这也是进入六盘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因此红军对全体指战员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16日中午,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抬着一块绣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和6只羊等物品,拜访了清真寺的阿訇,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并讲明红军到此地只是稍做休息。有感于红军如此敬重回族群众,清真寺的阿訇按照回族礼节宴请红军,并且赶着一群染成红色的壮羊,送到红二十五军军部作了回拜。休整期间,红军指战员不仅把驻地院子和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帮助回族群众挑水、扫院,还热情地为回族群众送药治病。红军部队离开单家集时,男女老幼齐集街头,欢送红军,祝福红军。
因为红二十五军打下的良好基础,一个多月后的10月5日,当毛泽东率领部队行进到离村子约二三十里地时,当地群众夹道热烈欢迎。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下辖一军团在代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第三次来到单家集,驻扎了40多天,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这次,红军协助当地群众在单家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静宁县委员会,选举产生了静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西吉县境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单南清真寺和单北清真寺成为回族群众革命活动的中心,负责给红军筹粮备款,为以后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提供了物质保障。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远去,但自强不息的豪情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永远沉淀在了这片红色土地上。单南清真寺前占地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和民族团结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单家集人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奏响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凯歌。“长征精神是红军留给我们单家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牢牢记住、一代代的传播下去,并将民族团结精神发扬光大。”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单家集有单南、单北两个行政村,其中回族人口占比超过九成。今日的单家集依然保持长征时留下的“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良好传统,携手推动脱贫攻坚。
“我们村回汉民族在各方面互相来往,尤其在生产方面,回族群众擅长养殖,而汉族群众擅长种植,于是我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单云告诉记者,早在清代这里就是有名的旱码头,单家集人七成经商,三成务农。长期经商的氛围让单家集人坚信“和气生财”的理念,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互相交往时都怀着友善的态度,从没有因为民族或信仰不同而发生冲突。他说,“民族团结既是我们单家集的传统,也是单家集能快速发展的环境保证。”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