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共青团
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山西省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一届省青联委员正以朝气蓬勃、昂扬奋进的姿态向我们走来。他们牢记着党的嘱托,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承载着全省青年的期待,紧跟新时代步伐,踊跃投身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火热实践,充分展现了三晋青年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青联委员中的优秀代表吧!
汾西县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学琴
在大山深处为老百姓种起摇钱树
今年38岁的宋学琴是汾西县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5年前嫁到山西省汾西县一个偏远的山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她带头发展扁桃,10年时间,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扁桃种植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规程,帮助周边群众发展扁桃经济林一万七千余亩。
时间拉回到年,宋学琴在网上搜索项目时,陌生的扁桃仁闯入视线:扁桃仁俗称美国大杏仁,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靠进口,可用山桃、山杏进行嫁接育苗……
山桃可嫁接为扁桃,而扁桃在新疆叫巴旦木,商家把它定性为美国大杏仁,是国际紧俏产品,95%靠进口,市场前景广阔,从此便开始了她的扁桃创业之路。
在发展扁桃的过程中异常艰辛,因为山桃大都生长在荆棘丛生的灌木中,嫁接扁桃首先要清除山上带刺的灌木。因干活往返不方便,她索性在山上打了土窑洞,一住就是8年。
她因开始不懂技术,而走了很多的弯路。为了生存,在每年秋冬时节扁桃树不需要打理时,她和丈夫带着两岁的孩子去周边的肉鸡场当饲养员。
经过几年推广,在宋学琴的示范作用下,汾西县发展扁桃经济林1.7万余亩,成为全国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产基地。下一步,县里打算引进大型种植加工企业,将小扁桃做成大产业。听到这些消息,宋学琴充满期待,会有更多的百姓因为扁桃过上好日子!
从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坚守和不懈的奋斗,伴随宋学琴一路走来。“虽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实。”宋学琴说,一个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过小了”。一直奋斗着,心里的那个梦想才会有意义!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发展扁桃,她通过传授贫困户成员嫁接、修剪等扁桃管理技术,然后到她的基地干活。另一方面通过为有技术的成员对接到有需求的扁桃园务工,带动贫困户每户增收。宋学琴,说她今后继续拓展销售渠道,让扁桃走进一线城市,同时做产业链,增加扁桃的附加值,把扁桃树变成老百姓的摇钱树,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阳煤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技术员姚武江
解决井下机电难题创造经济价值近千万
今年34岁的姚武江现为阳煤集团一矿机电工区技术员,从事井下机电工作。工作10余年,他先后研制完成便携式停电报警仪、汽雾消尘装置等成果成功应用于实践,有效解决井下机电系统中的相关问题,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近千万元。
工作中,姚武江总是冲在最前,苦活、累活抢着干,有时候连续十几个小时待在井下,研究设备原理、查找线路、分析故障,直到问题解决、设备恢复正常运转。此外,姚武江还时常进行小技改、小革新,甚至把“训练场”搬到家里,研究机电设备模型,一有新的想法马上付诸实践,尝试能否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图纸+实物”“理论+实践”培训中,学员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业务技能得到了提升,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年,在一矿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姚武江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将工匠精神、人才激励引导等创新创效活动融入企业安全发展,积极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坚持每月一课题,每周一培训,至今已为企业培养了百余名机电人才。年,“姚武江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山西省职工创新型工作室”。
年,面对疫情,姚武江选择坚守第一线,身先士卒,常态化配合矿团委开展作业区志愿消毒工作,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全力做好安全复产复工服务,带头在本工区发动捐款捐物活动。同时,他还积极制定疫情前后的技能培训计划,通过网络积极开展大师工作室的培训工作,让工作与培训做到两不误。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张争奇
用精湛医术谱写援疆干部的大爱情怀
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张争奇是医院神经内科一名主治医师。年,他主动请缨,以一名普通医师身份加入援疆队伍,用精湛医术谱写了山西省第三批援疆干部的大爱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援疆期间,张争奇以医院“一对一带,手把手教”的方式为工作出发点,采取讲座及临床医院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规范,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针对性地讲授,使科室人员对神经内科、精神科等方面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及规范治疗有了很大进步。
医院的一位患者,每天十多次间歇性抽搐,生活无法自理,一直以自定的“癫痫”病症医治,中、西药常服不断,但收效甚微。对此,张争奇根据其之前的病史和数次诊断,确定其为“精神行为异常”。经过调整药剂,一个月后,患者病情开始慢慢稳定,并逐渐恢复到能够生活自理的状态。该患者视张争奇为亲人、“神医”,并介绍了很多病友前来诊治,均得以控制恢复。其间,张争奇带领神经内科团队先后诊治10余例“精神行为异常”患者,控制稳定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成功抢救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张争奇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患者的赞扬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作为援疆队伍的优秀代表,今年1月5日,张争奇在完成援疆使命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区政府授予“援疆工作纪念勋章”;被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州政府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医院评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光彩熠熠的荣誉,张争奇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赶上了这次特殊‘赶考’。相信换作其他医生,都会倾力奉献、不负重托,完成这份‘人生答卷’”。
年1月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后,主动放弃休假机会,紧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投入到全院的抗疫工作中,尽责尽心、全力以赴共同抗击疫情,继续义无反顾的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拼搏、奋斗,贡献青春。
医院康复科主治医生李智华
耐心对待患者认真对症施诊
今年38岁的李智华是医院康复科主治医生,从事医疗工作十多年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贫富、地位高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李智华的同事告诉记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有些老年人经常是又吐又拉,呕吐物和排泄物喷到脸上、溅到衣服上是常有的事,此时他都会主动帮助老人整理,从不嫌弃和躲避。康复工作节奏快,突发事件多,患者恢复欲望强,经常有从重症转出的病人,没有家属在身边,每当此时他都充当着双重角色,一边给病人诊治,一边自己带病人做检查。
“医院的窗口,是众多患者功能康复的希望之地,在这里工作,自己医院的形象。所以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李智华说,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康复科的工作病程较强,家属心情有时会不耐烦和暴躁,时常会产生医患交流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只有充分的忍让,利用专业知识和交流技巧化解矛盾。
“辛酸与委屈并行,理解与奉献同在。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我深深体验并将之发扬。”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过硬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李智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本专业疾病发展的新动态,坚持以科技为先,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与诸多院校、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工作中他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与此同时,他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工作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了医院康复科在晋北地区的品牌效应通过他不懈的工作,真正让病人体会到医院“医患一家”的服务理念。
长治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副主任曹文君
三尺讲台洒热血甘洒热血铸师魂
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光荣背后,没日没夜的付出,她晕倒住院。身体倒下了,但她心系她所热爱的学生。她毅然拔掉针管,从病床上爬起来,忍着病痛,重新回到课堂之上。那里,才是她光荣的战场。她就是长治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副主任曹文君。
教学过程中,她不拘泥于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一次次跳出课本,追求教学方式的提升与创新。为了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她尝试采用了翻转式课堂教学,并带领教研室其他教师共同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卓有成效。她指导学生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资助,并在指导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同时,她还带领学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大赛,从申请、组织培训到带队参赛,她都全程参与,见证了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蜕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初心,特别注重对自身学识和能力的提升,经常组织、参与各类学术交流研讨,勇于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她坚持以人为本、为民众服务的原则,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切实履行了作为公共卫生人员“维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科学研究的道路枯燥而繁琐,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通宵查阅文献、修改标书、撰写论文……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终于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