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昌吉6月10日消息(通讯员刘茜唐明明)碧草蓝天的江布拉克、清澈潋滟的天山天池、如诗如画的马圈湾……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让大美昌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幸福。
绿色制造节能降耗
4月18日,位于阜康市产业园的新疆金象赛瑞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赶制出口俄罗斯的订单产品。
该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三聚氰胺、硝基复合肥等为主的化工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占据全国三聚氰胺30%的出口量。该公司负责人雷林介绍,企业烟尘治理和脱硫脱硝项目在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每年可节约燃煤约2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6万吨、硫排放约3.5万吨。
近年来,昌吉州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等8个方向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动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积极探索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业绿色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搭建产业绿色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为昌吉州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昌吉州通过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库,组织专题培训、强化诊断辅导,帮助工业企业查找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指导企业制定改进和达标计划,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年,全州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6个,自治区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4个。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吨以上标准煤的工业企业为重点,昌吉州开展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全面诊断,帮助企业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同时鼓励26家发电行业重点企业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绿色农业扮靓乡村
近年来,昌吉州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产量稳步提高的同时,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来越亮。
年,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地膜残留污染综合防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应用、棉花高强度地膜试验示范、无膜玉米浅埋滴灌栽培技术适宜性评估等试验面积达亩,旨在加工番茄、棉花、甜叶菊、西瓜、玉米等作物上积累绿色生产经验。另外,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一条年加工能力吨的地膜生产线、3个残膜回收储运站点及相关配套设施,对传统地膜回收联合机械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加大地膜回收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力度。
昌吉州广泛试验示范地膜减量化和地膜替代技术,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等方式,减少地膜使用量,提高地膜回收率;同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农家肥有氧积造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化肥利用率,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
绿色发展枝繁叶茂
玛纳斯县塔西河乡大草滩村是牧业大村,每年畜禽产生的粪污达2万吨。
大草滩村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的突破口,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合作社+养殖户+农户”的方式,投资多万元建设了大型沼气站和生物菌处理堆肥场,对畜禽粪污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绿色农业生产不断推进的同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州农村快速普及。近年来,昌吉州农村卫生厕所快速建设,农村脏乱差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垃圾污水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全州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座座美丽村庄成为“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4月30日,在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阜康市三工河乡拜斯胡木中心村石人沟片区村民巴合提别克·再乃勒和基层管护站的护林员们忙着巡山。
年,天池管委会投入近1亿元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地质灾害治理三期、智能监测与管护等一批生态环境项目。
今年“五一”假期,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人流如织,上万亩的天山麦海吸引不少游客到访。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坡地农耕景观之一,也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奇台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布拉克景区森林覆盖率为42.6%,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加上专业化的康养服务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每年吸引着超30万人次到此旅游。
绿色有机的农业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江布拉克景区附近的腰站子村,以小麦种植为主线,打造出一系列贴着“腰站子”商标品牌的有机农产品,依靠发达的公路交通网走出乡村,销往了全国各地。
保护和发展同向发力,昌吉州的生态资源不断产生更高质量生态产品,茫茫林海正成为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聚宝盆”。随着昌吉州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美好的生态环境不断转换成“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