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西部战区空军某新兵训练旅3名少数民族新兵的成长故事——一天一个样,渐渐有兵样
新训官兵排成了一个“心”形。李宝平摄
“叶斯木别克”“吾勒加斯”“李多英”……“到!”“到!”“到!”
戈壁滩上,风沙弥漫。新兵列阵,口号震天。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兵们训练归来,在天山某军营里排成了一个“心”形。
“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渐渐有兵样。”他们自信的笑容分明在告诉我们:“看,那个笑得最甜的兵就是我。”
青春只有一次,我希望追随军人最帅的“逆行”
新兵训练旅文化广场,一场文艺汇演精彩上演。哈萨克族新兵叶斯木别克带领战友登上军营舞台欢快起舞,明亮的眼眸闪着光芒。
炫酷的舞台、流动的音符……曾是这名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小伙子的一个梦。
6岁时,叶斯木别克登上新疆卫视舞台演唱歌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童星”。
叶斯木别克高考那年,全国5所艺术类高校面向新疆定向招生,他以出色的表现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相中。但家庭条件有限,他不得不放弃心念已久的梦想。
“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后来,叶斯木别克更加刻苦复习,最终如愿考取山东大学。
在河南上预科那年,这名热情洋溢的哈萨克族小伙发挥特长,成了学校各类艺术团体的“顶梁柱”。离家后的第一个古尔邦节,他自编自演的舞蹈《黑走马》,被老师一眼相中,推荐到省里参加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军人是最受尊崇的职业,青春只有一次,我希望追随军人最帅的‘逆行’!”正读大二的叶斯木别克,得知招收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消息,毅然决定到军营接受磨炼。
然而,军营生活并没有他想象的那般“浪漫”。单双杠上不去、跑步总垫底……叶斯木别克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从军报国路上,要时时挑战自我,不可能事事如愿;军营不是人才市场,不可能想走就走。”班长杜贻明的话“点醒”了叶斯木别克。
“岗位就是战位,吃苦就是锻炼,不能在该吃苦的时候选择放弃。”叶斯木别克把这句话写到本子上,牢牢记在心里。
“为祖国站岗,为同学争气,为父母争光,为自己喝彩……”接下来的日子里,叶斯木别克和战友们开始清晰地认识自我,校正奋斗方向,内心充满了敢于争先的勇气。
此后训练中,叶斯木别克努力跟上节奏,咬紧牙关克服体能短板,全力完成好每个动作。一个月过去了,他的军事素质快速提高,人也自信多了。
旅里打造特色文化,成立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新兵为主体的“大美新疆”宣传队,叶斯木别克成为主力。训练间隙,他带领队员到各连队介绍新疆风土人情,很受战友欢迎。
“军营有我学不完的东西,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班务会上,叶斯木别克吐露心迹。
这个想法,得到班长杜贻明的赞许:“成功不是等来的,只要肯奋斗,梦想就会实现。”
从那以后,训练中叶斯木别克总是不断给自己“加餐”。
一次,3公里考核场上,叶斯木别克拼命向前跑着。眼看只差米就到终点了,因前一阶段训练时他加大运动量,右脚跟腱一阵剧痛。他咬牙坚持,一瘸一拐地向终点发起了最后冲刺。
冲刺过线那一刻,叶斯木别克一屁股瘫坐在地。“12分40秒!”成绩一出,杜贻明捶了一下他的肩膀:“好样的,有拼劲!”
前不久,上级工作组来慰问新兵,叶斯木别克作为新兵代表与首长交流。“能和将军握手,激动得我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呢!”叶斯木别克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
连队回族新兵吴军,是叶斯木别克最亲密的伙伴。前段时间因想家,吴军训练提不起劲头。
“奋斗的男人都有一个成果!”叶斯木别克将这句哈萨克族名言说给吴军听,鼓励他克服困难、尽快调整,一起融入火热军营。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如今,越来越多的战友认识了叶斯木别克:“这个哈萨克族战友好样的,舞蹈跳得好,军事技能也厉害!”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部队就是我的家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部队就是我的家,战友就是我的亲人。”旅里组织“写封好家信”活动,吾勒加斯把这句话写进寄给外祖父的信中。
与叶斯木别克同为哈萨克族新兵,这个平时开朗爱笑的大眼睛男孩,有着坎坷的童年。
年6月,吾勒加斯出生在新疆奇台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教师,在他5岁时妹妹降生了……那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和而幸福。
父亲身穿警服的模样,从小在吾勒加斯心里扎了根。他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像父亲一样站岗执勤,那多好啊!
不料想,年的一次交通事故,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年,不幸再次降临,母亲积劳成疾,患病离开人世。
那天夜里,吾勒加斯难过得哭不出声,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他稚嫩的肩上……今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巴格道列提在村里宣传征兵政策,吾勒加斯当即报名参军,他想实现童年的梦想,“像父亲一样站岗执勤。”
一次,连队组织感恩教育,许多新兵走上台深情讲述对父母的想念和亏欠。
“我也想念父母,每时每刻都想。一到周末大家都能和父母通个电话,我却不知该打给谁……”轮到吾勒加斯发言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望着他稚气的面孔,连长卫程峰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部队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你的家人,在部队好好锻炼,天堂的父母会为你骄傲的。”
连长的话,让吾勒加斯心里暖暖的。他的眼睛里闪着光:“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像部队这样,让我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吾勒加斯晚上睡觉总蹬被子,班长苏利民半夜常帮他掖被角;他汉语说得不太流利,几名班长照着“新兵读本”逐字逐句教他朗读。
聚是一团火,在集体的温暖下,吾勒加斯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他经常主动上台,与战友们分享看新闻后的体会,交流心得。
生活中的吾勒加斯,十分乐于助人,队列、体能、内务样样不落后,文体活动中常能见到他的身影。如今,他还常常开导身边的战友,要懂得感恩、学会自立自强。
吾勒加斯说:“融入部队这个‘大家庭’,我始终在温暖中前行。”
从手持水枪到紧握钢枪,把“我”融入“我们”
一场军体大比武在新兵训练旅展开,哈尼族新兵李多英奋力冲在队伍前面。这名来自云南红河的24岁小伙子,面庞硬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李多英从小崇拜军人,军人的血性、荣誉感深深感染吸引着他。大学毕业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合同制消防员。
一个夜晚,李多英刚躺下准备休息,警铃骤然响起,中队官兵闻令而动,迅速奔赴救援。灾情现场,火光冲天,一栋房屋被大火吞噬,他和队员们来不及多想,迅速做好防护,冲进火场……很快,他们救出了多名被困人员。
今年6月,消防支队组织擂台比武,李多英靠着过硬本领,与战友并肩战斗,夺得团体第一。
不久后,听说部队征兵,李多英怀着一腔热血,参军来到边防部队。
理想与现实总有落差。刚入军营,难题接踵而至:大西北天气干燥,每天频繁流鼻血。高强度的训练、边疆恶劣的环境,让来自南方的他有些吃不消。
“睡前在床头挂条湿毛巾,会舒服得多。”睡在上铺的土家族战友田洪浪,边说边将一条刚浸好的毛巾递给他。这名与他同一天入营的贵州籍新兵,特别热心肠。
参加新训以来,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成为李多英前行的力量。
一次,旅里组织心理行为训练,要求10人站成一列,绑紧双足前进50米。李多英灵机一动,结合以往训练课目“排兵布阵”:“全班每名同志双脚搭在后一人肩上、双手撑地,听口令协同前进……”
他口令清晰,战友们稳步前进,不一会儿就将对手甩在身后。
“从火场到训练场,从手持水枪到紧握钢枪,战位变了,责任变了,但只要将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蜕变,就会迸发出强大威力。”那次训练让李多英悟出了很多道理。
融入集体,行有动力。每天起床李多英迅速整理内务,总是第一个冲下去集合站队……
前段时间,旅里组织“五星标兵”评比,李多英荣获“训练之星”。望着自己挂在荣誉墙上的照片,他别提多开心了。(徐博文、胡晓宇)